Friday, December 14, 2007

T02: 看戏,写戏

T02 的同学,

看了戏,该是写戏的时侯了!

阿亮

27 comments:

雪婷 Xueting said...

y grec, 很特别的一出戏剧。

由于英文水平/程度垫底,我看得一楞一楞的,似懂非懂;与其到了后来,我直接省略了聆听演员在说些什么的那番功夫,转移注意力仔细去看整个舞台的表现手法。

被这出戏剧所深深吸引的部份,并不是那些词句所引领人们的境界,而是整个舞台的构造,灯光,音响,服装,演员表达情绪的方式…强烈地震撼我的每一个感官。

一开始这剧所表达的情绪并不是很强烈。演员们在念完一段词后仍然能把自己拉回现实当中,了解自己在做些什么。开始的感觉不过是不断地回忆在希腊所发生的一些事,感受到的事物,然后重新回到现实。但到了后来,情况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两位演员的感受,情绪都变得越来越强烈。她们沉醉,她们迷失,彷徨…一直到不断有电话般铃声响起,他们才像被什么干扰了美梦(噩梦?)般惊醒,然后相视而笑。但想想,似乎也不只相视而笑,一些时候,当她们猛然被“惊醒”后,表情还带点苦涩,一点落寞,活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

很喜欢灯光与音乐的绝妙配合,他们把演员的内心世界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偶尔,当音乐节奏变得有些快速时,演员手化的速度,动作,表情的变化也加快了;橙红色的灯光照在他们身上,显得如此抢眼(刺眼?)。偶尔,音乐节奏变慢了,两位演员的动作等也变得缓慢。柔和的音乐像是摇篮曲一样;演员轻轻地哼着歌。柔蓝色的灯光洒在演员的身上,又是如此维美。

在作者的讲解后,才了解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是人所创作出来的不同词句。
当时自己就在想:是什么样的情感?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分析?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角度,写出什么样的感观?

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
结合为一体后,看见的是相应,相合;矛盾,不满。争执,缓和,相视而笑,结束。

才发现那是文字上的矛盾,文字上的戏剧。
才发现那是两个人的矛盾,两个人的喜剧。
才发现那是不同人的思想,两个人的情绪。
才发现那是不同的视角,两个不同的戏剧。
才发现,原来当我们看着 y grec, 看着那部剧,我们已经在剧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作者,是演员,是我们自己内心所引发出来的声音,以及许多许多的问号。

才发现,y grec,那就是戏剧。

OXNARD ONG said...

在12月8日与几位好友三五成群的来到了Play Den 看了由Natalie Hennedige导的,Noorlinah Mohamed 和Karen Tan 表演的“Y Grec”。
看完后,顿时感到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Y Grec
在凝固的空气里,
连思维也结了比冰。
没有情绪,
没有呻吟,
也找不到温馨。
惟有一片凄清幽静。

于恍惚中呐喊,
在觉醒时沉寂,
清醒与否?
无人知晓。
只有泛滥的情感,
窃窃私语。
也许沉默就是最大的声音!



你明白吗?
也许,又似乎只是懵懂。
就像人多时的孤寂,
与微笑中含泪的感性。

其实,
跳动的心会明白,
只是,
它被冰冷麻痹。

她们说 ,
挣扎着解冻吧!
火红的心,
只怕会干扰凝固的空气。
燃烧起来吧!
又担心孤单的生命没意义。

于是,
沉默的生命开始哭泣。
而渐渐地,
又恢复了平静。

感受吧!
平静的美丽,
平静的无情……

Quiet
Between the sky, a shade of blue that’s solitude
And the sea, its tint both challenge and resolve,
Is the quality of quiet when it’s fully present.

Not just the absentness of noise,
But the whuff of gentle breeze
The wurzurzur of bees
How winds blow brush
To whirr-whirr-whirr
While waves mount up
Shirr, shush and shlup
Into pools , against rocks
On shores (schmock).
And above it all
Call and call
Distant birds
Dewaver chui-chui, dewaver.
Between the sky and the sea
Atop the rock and the city.
这只是我从戏中领悟到的一些感受。若有不足,真是汗颜……

王炜翔
T02

OXNARD ONG said...

Y grec 感言2……
大小不一的眼睛,
专心的眼神,
稀疏的眉毛,
凌乱的三千烦恼丝,
成龙标签蒜头鼻,还有,
别扭的双唇,
细说着一段故事,
就像讲古佬般,
仔细的说…………慢慢的描绘在一张
纸,
不多不少,就一张…………

一张白纸,
一个阶段,
她们被循环了,
变成棕褐色,
却也更脆弱了,
每写错一个字,
用橡皮筋一擦,
纸就薄了些,
从前的她们,
脚步不平衡,
跌倒了无数次,
却还像在等纸上,
写错无数个错字,
擦掉了,
还是一样坚韧,干净。

大小不一的双眼,
专心的眼神,注视得一张白纸,
浓密的眉毛,
前卫的头发,
成龙的标签头鼻,
丰满的双唇,还有
斗大的招风耳,
仔细聆听着纸的故事,
细听纸的坚韧,
细听纸的纯洁,
懊恼的她们想拿起斧头,
一股劲往树身砍去,
却听见了上帝的呼唤,
听见了上帝的公平,
原来从只有一张纸,
没了就是没了…………
它告诉她们,
要 珍惜那张纸,
保护那张纸,
循环时须加入秘方,
把握…………
珍惜…………

它还告诉她们
循环纸与新纸间
有着一道叫海市蜃楼的桥,
看得见,
却到不了…………

这张纸…………
毋庸置疑……
充满她们俩一起踏入希腊的时光。


王炜翔
T02

我是hu|yuan-*TOLIYAAA said...

我没有看ygrec~~~
呻吟中~~~
我是来闹场的~

快乐电台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快乐电台 said...

第一次亲密接触,周崇庆的独角戏,痞子蔡的爱情故事。

还未看之前,总觉得独角戏应该很难让我满意,因为只有非常有实力的演员如Tom Hanks才可以让独角戏打动每一个人的心。周崇庆,他做到了。

这部戏,我总觉得我是在听一个故事,痞子蔡的心声。刚开始,是说痞子蔡与阿泰住在一起时,阿泰所教痞子蔡的一些泡妞技术及男生和女生对爱情的不同心理。例如:女生最在以男生够不够浪漫。男生则在以女生还有没有哪一层膜。在表演时,非常搞笑,让我笑不拢嘴。

慢慢的,开始了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3。15am成为他们每次上网见面的时间,也是这部戏的关键时间。虽然还是有一些好笑的部分如:在看Titantic时Celine Dion 的 My heart will go on。但感动在这部戏里已渐渐取代了搞笑。我非常怀念痞子蔡和轻舞飞扬在1997年12约31号时所玩的香水雨。看似很傻,却很感人,很浪漫。

进入了最后阶段,轻舞飞扬离开的那一段,写给痞子蔡的信。
“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朋友。
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朋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 可以。
所以,是的,我爱你。”
信的内容,让我眼泪开始打滚在我的眼眶里。当轻舞飞扬在3.15am离开人间时,看到痞子蔡的痛苦,我的眼泪流了下来。眼泪流下来,不仅是因为故事让人感动,还有是为周崇庆的努力而感动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仅剧情好看,灯光、音效等都非常一级棒的,简直让这部戏锦上添花。

独角戏,总觉得Tom Hanks才有本事演好,没想到周崇庆也有这个本事。《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我看的所有舞台剧里最好的一部。赞!!

陈伟健
s10049175d

我是hu|yuan-*TOLIYAAA said...

《是恶作剧还是犯罪》
新加坡人;是自私;狂傲;胆小怕死的。

Ms Lim 一听到地铁站有爆炸物的消息后,在办公室忐忑不安,一意孤行的只在乎自己及家人的安危,把同样也有老婆孩子的马来同事给“丢”在办公室里面,就义无反顾的奔回家。难道只有她一个人担心家人;其他人就不担心吗?自以为地认为马来同事是“爱理不理”,“不求上进”的人;把自己的身份地位摆在他人之上,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她;很自私。

她在地铁里面与上司交谈;不愿让马来同事知道他们的交谈内容是什么,于是用华语与上司窃窃私语;好像有事情瞒着马来同事一样。

她避开了薪水这种敏感问题;是因为心虚?还是过河拆桥呢?又或者是歧视比她早进公司,却又迟迟没升职的马来同事?如果薪水是以正当方式来领的,为什么她不能光明磊落地把月薪有多少告诉马来同事呢?这也反映出为什么薪水在新加坡是一个敏感的课题。领地薪水的员工不愿透露自己的薪水;是因为怕丢脸;领高薪水的员工也不愿透露自己一个月的薪水有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这都是自私。怕一直被别人要求请客吃饭;怕别人有经济困难时早上自己;怕晚上独自一人走回家会被打抢;惹来一堆麻烦,倒不如直接了当一点;不说出自己的薪水,不是更好吗?

自私啊;新加坡人。

印度籍女友完全不顾地铁上的“勿饮食”标签,在地铁啃薯条,完全不顾地铁的卫生及整洁;表现出了新加坡人狂傲的一面。

地铁里一开始突然暂停服务时,大家的眼睛里渴望过去那个穿着传统马来服饰的男子,无凭无据的怀疑他的背包里头藏有爆炸物。就因为他的服饰;他的语言;他的形象完全符合“奥萨马宾拉登”的面貌;所以就被怀疑是JI的恐怖分子。

硬逼他打开背包;用意由是什么?是要肯定自己毫无凭据的想法是对的吗?

想想;要是他真的打开了背包,大家的反应又会是如何?以新加坡人天生胆小的心理来说;一定是在他伸手决定要打开的时候疯狂尖叫;然后寻求执行人员的求救;说是要炸死他们不可,不是吗?就算背包里头真的没有爆炸物,大家还会说他把爆炸物藏在别的地方了。以恐吓的语调来强迫他打开背包看看里头装有什么;一方面害怕,一方面坚决里头一定藏有可疑物品;用意又是什么?是要肯定多数人的想法一定是对的吗?

当天,有一名观众一直坚决着穿着传统服饰的马来男子应该跟随着新加坡人的“穿衣哲学”,这样子,他就不会一直被误认为恐怖分子了。

为什么少数就一定要服从多数?服从多数;抛开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来满足多数对你的不满;真的有这个必要吗?多数难道不能站在少数的立场想想,少数族群在一个充满华族社会的新加坡,有时候甚至被歧视的心理压力吗?

要求少数服从多数的新加坡人;狂傲啊。

地铁发生故障,里面的人惊慌的惊慌,想逃的想逃;完全不顾及别人也有同样的恐惧及慌张。要求地铁执行人员前来察看马来籍男子是否背包里真的藏有爆炸物;却仿佛变成了一场执行人员强力恐吓的戏码。我在想,身为一个执行人员,你不是应该妥当的采取必要的行动,而不是一味的强行要求你觉得的可疑人物听从你的指示吗?公众害怕马来男子的背包藏有爆炸物,身为一个执行人员,不是应该好好的安抚民众,说明地铁的服务人员还在调查此事件,然后有条理地对马来男子解释说为什么地铁里的搭客会如此的想要知道他背包里的东西;而不是用严厉的语气去指责他,逼着他打开背包,让整个气氛变得更凝重。我在想,原因或许是一样的,地铁执行人员也是一个华人,来自多数的群众,所以在面对这种与一般新加坡人穿着有一点不同的马来籍男子时,更要显现出她比马来籍男子在新加坡的身份地位还要高的态度。

凭外表就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别人还要高的新加坡人,在困难的时候只在乎自己的新加坡人;自私,高傲,怕死啊。

想到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剧本都要有一个宝藏可循。在这个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戏来说,宝藏,就是人人平等,互相信任。但如果要是身为多数的我们还是这样自私,高傲,胆小怕死的话;我们应该都会找寻不到这个珍贵的宝藏。

真是悲哀。

雷慧媛Loy Hui Yuan
S10050295G
=)

ZH said...

Y Grec

一个由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的 Natalie Hennedige所指导,
一个由 Noorlinah Mohamed 与 Karen Tan 所主演的 Y Grec.

一个世界,两个人;一个希腊国家,两个诗集;合为一体。
一个舞台,两边观众;一次的演出,复杂的情感;合为一体。

怎么都是人,都是透过眼睛看过的事物,却能看见不一样的角度。

这次的演出,很清楚地看见,Madeleine Lee 与 Eleanor Wong 一同到希腊所吸收到的不同讯息,所带来的不同凡响。

她们一起探索的景、物、声、人和古希腊的神话,突发奇想地,各自写了些诗。因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反省过程,不同的,深思熟虑,所以产生了这次一起偶然合作的诗集。

舞台以希腊式的纯白家具作为道具。还蛮小的家具。
虽然在看这次的演出之前,没有什么概念,但这样整体的配搭,让我有一种,赤裸裸的感觉。白色,常人会把它解为简单,纯真。应该也是这样,但在这里,多了一点另类的作用。也就是,或许它不是重点。或许,与灯光的配合,能更凸现出演员的情感。而小,能凸现出,演员的高大,把她们的七情六欲放大。我是这样认为。

再加上,演员的三套服装,一脱再脱。认识的你我,就是这样吗。
衣服或许也能视为个人的保护层。演出刚开始;她们刚认识,或许就是这样,三套,厚厚的。接下来,与彼此相处了一段时间,认清、习惯了彼此的小动作,慢慢变成了两套,厚的。直道,志同道合,相逢恨晚,透露了、揭发了彼此内心深处的情感,站在你我面前的,赤裸裸的,你我,也就是这样。

音乐效果加强了演员所要表达出的情感,让观众更能体会、感受到这种激情。

道具,灯光,服装,音效,恰恰好。

你一句,我一句,表现出,在希腊所有的情感。
越说越沉迷,越陷越深,爬不出神秘希腊的影响。

电话响起。又响,响了。

打断了那么多的深思,那么多的感情积累,那么多的回忆,醒了。
醒了,笑了。哦,应该是嘲笑吧。用笑容掩饰,寂寞越难忍难受。
可怜。

回忆或许是一种欺骗。未来总是那么不踏实,忐忑不安。

电话响了,我迟疑了。现实与否,我考虑了。

家具,演员,复杂吧。
家具,演员,情,简单吗。

要你我评人生简单与否,太高估人类。

你,简单吗。

有时,一个人,不一定只有一种看法。

你的看法,就是这样定型的吗。
是模糊不清的吧。


陈芷慧
Chen Zhihui
T02

OXNARD ONG said...

寂寞寡言的人,
偶尔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吱喳多话的人,
有的出口成章,有的却言不及义。
不论如何,言为心声,
人命中的喜怒哀乐能表达出来,
靠的是脸上微微挪动的肌肉——
她们的嘴。

心中涌起的甜滋滋的感觉时,
她们的嘴啊,
两角自然往上弯,
形成了一丝亲切迷人的微笑。
喜悦非墨笔能形容,
只见在一旁,她们哼着美妙的歌曲,
仿佛在享受这片刻的心情。

遇到令自己忿忿不平的事,
她们的嘴啊,
被那排锋利的牙齿咬得紧紧的,
有如想把对方吃了似的。
压抑不了心中的不满,
嘴巴突然合不上,
脱口而出的是句句怨人的话。

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之时,
她们的嘴啊,
两角向上垂,压得扁扁的,
宛如受尽种种委屈。
找到倾诉的对象,
上唇仍翘得高高的,
说出来的必定是含糊不清的字眼。

变幻莫测的情绪,
她们的嘴啊,
以截然不同的“小动作”
以不一样的语气,
向周围的人发出信息。

但不能忽视,
她们有时会口是心非。
有些人啊,
口蜜腹剑,心怀叵测,
我们也无可奈何……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发出“哇哇”的哭声,
到接近最后的一口气时,
挣扎着说出最终愿望,
她们用以表达的,
无疑是……
她们的双唇。

哈哈……我会选择以诗的形式来写这个comment,而不采取normal writings来写,是因为y grec 也是以诗的形式来呈现。所以,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写首诗来表达我对y-grec 的看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flock together. :))

王炜翔
T02

ZH said...

Y Grec
看见炜翔的观后感……
诗情泛滥。哈哈……


一人行走半边界
二人相逢伴相随
找寻原始散落根
追寻现实段落情

眼见古文刻上壁
眼见景物同分云
耳闻言语不解情
手触脸颊泪成星

黑房不见虚假意
心中唯能发表忆
白色家具精心艺
凸显你我自尊心

衣服亮丽扮高贵
三件外衣三层帽
时间消磨层层衣
流露清纯最常情


乐章遥遥昏沉沉
双双携手仅绝配
情感激情心欲坠
认清自己不可畏

违背相伴吟诗乐
真情视丑不可杨
生无秘密永不露
结合今世天地缘

凡夫眼前未必一
先天忧愁情理二
唯有神仙解苦忧
生老病死莫非命


陈芷慧
T02

我是hu|yuan-*TOLIYAAA said...

有两名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诗人认为自己就是莎士比亚,
但其实是
杀死笔鸭

来这里谈情说爱,朗诵诗歌,
根本就是没把我们这些没看Ygrec的人放在眼里

有看了不起mehh
又不是你们演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好意思,我又来乱了。
XP

Nyu Nyu said...

那天看了《是恶作剧还是犯罪》,在回家途中,搭了地铁。
那时天色已暗,很晚了。忙了一天,只想闭上眼睛小睡的我,被满满的车厢给搞坏心情了。
车厢非常满,我身边有着很多不同种族的人。

我站在那儿呆呆的,心想;“如果这时列车停下,又传有爆炸物,我会怎么做?”

我会“siam”仍和会扯上我的东西,安静的待在多数人聚集的一边,拉着源源一起(那天她和我一同搭地铁)。

那天的演出,当阿亮问大家谁觉得剧里的事件可能成真时,我举了手。我其实觉得如果那出戏是真的,而我也在里头,我也会移动到另一边,和大家一起。因为这比较有安全感。

新加坡人可说很多都是温室里的小花。我们其实很多事都没经历过,所以当事情发生时也不懂得处理,心就开始慌。

我们也大多都是羊,常和自己的同类聚集在一起,因为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至少有个照应。
新加坡人就是这么的团结,but this time in a bad way。这也造成了往往在新加坡,少数服从多数的例子非常多。新加坡人也因为经历得少,所以胆小、怕输、也怕死。这让人们变得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因为大家都不想死。

但再仔细的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其他国家,那反应可能会更大。比如说美国,可能没搞清楚状况就把人押在地上然后用电棒把人触死。那不就在不久前发生了吗?虽然这和种族没有关系,但美国机场的保安因为一名旅客发镖而当场用电棒将他触死。这不是更冲动吗?况且他们可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

如果要说新加坡人敏感,我觉得倒不会。我觉得现在大多新加坡人都很放得开,即使一个人不喜欢他所听到的,他也可能只是心里觉得不适,不会和人家发生冲突。就像剧里的马来上班族男子,他很了解自己为何得到不一样的待遇,但他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反应。他可能是怕失业,但如果真的非常受不了,我觉得他早就已选择离开。而他的老板,虽然(没露脸)很明显的对同族偏心,但如果他真的非常排斥别族,他一开始便能只录取华族应征者。可能你会说是人手的问题,但当他一直只接受华族员工的作品时,那也不就和只请一名员工一样?为什么还要留着异族的员工呢?

新加坡人就是这样,因为事情往往有别人解决,或者有的人一生也只跟着条规做事,所以当有事得自己做个选择时,矛盾就出现了。

为什么马来上班族男子,也会怕身穿白袍的同族呢?他很明白他们俩是同族,不因该那样职责他,但最后他还是因为害怕而到了另一边去。他没有从穿白袍的男子的角度想。因为他还有家要养,他有孩子要顾。他只是以自我为中心。

印籍女子为什么觉得男友母亲排斥她,觉得男友母亲种族歧视,但自己却硬逼男友每次吃自己母亲所准备的印籍传统料理呢?她没有从男友或男友母亲的角度想,但其实她知道男友是比较‘怕’母亲类型,她只是不服气为什么男友听从母亲而不顾她,她只是以自我为中心。

华族女士为何不坦白?为何怕马来籍同事知道她与老板的对话内容?因为她怕自己难做,她怕老板会误会她在他背后说闲话。她没有从马来同事的角度想。但她其实在自私当儿,是没有特别的恶意的。她只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这其实是个人的关系。一个人如何与别籍的人相处,如何处理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世界不只有他想活的话,只要意识到这一点而为别人着想,这世界就会好很多。

这剧中的宝藏?对各角色来说,就是‘利益’。但对穿白袍的马来男子而言,他要的只是想被接受,被民众接受,被雇主接受。他想要个‘机会’。


(以上是我四天在半夜2-4点累计的‘语无伦次’)

--
吴晗育
S10047814F

menglan` said...

y grec

huh? huh? huh?
愣!愣!愣!
根本就看不懂嘛!
看的时候,一头雾水。
看完时,还是一头雾水 + 倍感压力 + 很想哭(剧评要怎么写啊?!)

因为这是头一次到剧场观看戏剧,所以我很兴奋!=D 剧场里的所有事物都能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就好像一个小矮人走进了一个大盒子似的,很有趣!

改编自一本诗集 y grec 的戏剧 y grec,以演员的声音、动作、服装,再配合音效、灯光等等的方式来诠释这篇诗;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体验!
看 y grec,就好像是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在看戏时,从头到尾都得不停地思考剧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细节 (因此好像很难完全投入在戏中)。因为它并没有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个片段;观众在观看的同时需要把它们拼凑在一起。戏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因为这些细节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启发、线索、感观。

刚走进剧场就被整个舞台给吸引住。那个舞台好像一个小型的伸展台,舞台前方有一个由很多个像四四方方的盒子组成的一道‘墙’。刚开始还以为那道‘墙’只是摆设品罢了,谁知另有玄机。妙!

一开始看 y grec 时,看着那两位女演员走出来时,好像是在看一场时装秀,看着两位模特儿走秀。随着那动感的音乐,我也好想动起来哦!
第二次她们出场,只见她们只穿着内衣和长裤,顿时感到好害羞哦!但我也觉得她们真的是太勇敢了啦!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导演会要求她们这么穿呢?一定是有她的目的吧,要不然那两位演员也不需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啊。我认同芷慧的想法。可能是不太熟的两个人相约一起去探索人生地不熟的希腊,对彼此当然会有所防范;她们的衣着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保护,更是心灵上的保护。因为旅途中,她们惟有互相依赖,因此她们就变得更加亲密,对彼此的了解也更深了。当她们更了解了对方,那层保护膜就会慢慢的脱落,而不是一次就脱到完(sounds so wrong,哈哈…)。但是不是越看清楚对方、越了解对方,就会产生更多的摩擦?现实中也不是常常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的想法也是独特的,我想导演Natalie 一开始看这本诗时所听到的那两把独特的声音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到了戏剧的中间,其中有一段是 Noorlinah Mohamed 的独白,随着灯光和回音的配合,那一段便显得很诡异,让人觉得有一点害怕,让人起鸡皮疙瘩(还记得我吓得缩到思涵那边去)。

我觉得这出戏好的地方是,它使观众的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 有让人感到轻快的、害怕的、伤感的等等。灯光和音乐配合的恰恰好,小型的白色家具也很可爱,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好像以前扮家家酒一样。只不过演员的服饰很单调,而且因为只有两个演员的关系,所以显得这出戏更单调了。加上屏幕上断断续续的显示那些照片(照片显示的也太快了吧,让人眼花缭乱)让观众不能好好的专注那两位演员。

-完-

(我决得我写的还蛮肤浅的,因为我真的看不懂啦。=( )


郭梦兰
S10046936B

Shen Yuan said...

Y Grec, 一部很特别的戏剧。 说它没故事,那我却觉得有。它是带有情感的诗集, 带有创意与大胆的构思的作品。

在进场前对这出戏剧一点都不了解。 在看戏之前本想上网看看, 向都了解剧情,谁是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两位全身涂成金和银色的人的图案。我真的被吓到了。我即将要看得到底是出怎样的戏剧?我能了解吗?我的钱是否白花了?半年没看电影了,竟然要花20大元来看一出根本就不适合我观看的戏剧!真的是自找罪受。从一开始,我就对着出戏不抱任何希望。懂与不懂,就随缘吧。

一部关于诗的戏剧;这是我所知道的一切。就凭这点了解,我和大家懵懵懂懂的进了剧场。剧场比我想象的小,只容纳的下一百个观众吧。我本还以为会是什么大制作,结果是我想多了。还是我真的是井底之蛙,戏剧可能大都都是这种规模的。很特别的是它的舞台时在中间,观众坐两边。这样,当演员舞动时,观众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表情!虽然说是有新意,但这会不会影响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白色的道具很简单,却耐人寻味。因为,我发现有些道具是可以随意搬移的。在 那小小的中间舞台,他们能有什么花招?能玩什么花样?而且,白色的“墙”还有好多个洞,真的很好奇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我开始对着出戏有了期待。

灯暗了,音乐开始了。两位身穿黑衣的女生走了出来。听不大懂,只记住了“holiday”, “journey”等字。原来这是个有关假期, 有关旅游的戏剧。那应该还不错,因为我本身也蛮想旅游的。戏一开始,我就给它加分了。

以有点像走猫步的形式,两位女生开始了假日的旅程。同时,带我进入了我无法了解的世界。

伴随着灯光、音乐, 她们念着一段又一段的诗。听不懂她们在念什么,但可以感受的诗的美。是她们的声音,还是整体效果,我不清楚。反正,我投入在那听不懂的诗集里。也许,这就像些喜欢听外国歌曲但又不懂意思的人一样吧。反正,觉得舒服是最重要的。

在第一个图案出现的时候我种得救的感觉。它们至少可以帮我了解诗的内容。就算不全,但总比什么也听不懂的来得好。所以,很期待下一张图案的出现;眼睛开始在演员和银幕上奔波。有点疲惫,但当我懂得一点内容的时候真的觉得很满足。投入,我想我开始投入了。

原来不仅仅是图案,还有照片,还有诗歌。喜欢照片,它比图案真实,更能把我带到希腊去,感受她们所体验的。看着一张张的照片,想象着她们在希腊所发生的种种,顿时有种想参与的激动。真的没想到制作组真的会把诗歌给“写”出来。它们不是要我们听诗,看画吗?第一次有字幕的感觉真棒!看着字幕,再听着诗歌,就不那么难了。

戏剧的另一特色就是“脱”吧。很大胆的两位演员, 我唯一的想法。虽然是艺术,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宽衣解带的。一开始只是拿掉眼镜,然后是上衣,然后是裤子,到最后剩下的只是唯一的保护层。如果没记错,她们每脱一件,激动就多加一分。这代表了什么呢?心灵的解脱?还是有其它用意?我不清楚,但觉得这种演示的方法蛮新鲜的。至少,她们不是为了脱而脱,是有原因的。虽然我不太懂,但就是有这种感觉。

有一段是她们把“家居”一一搬下,并排在舞台上。后来好像在自述,想着,念着,段段往事。很伤感。我听不大懂,却会心痛。也许是她们的表情动容了我吧。

不知为何,忘不了其中一位演员在写这东西,又把它擦掉的镜头。它越写越急,越写越激动,越写越痛苦。这是我的感受。她是在发泄吗?就像我喜欢把不开心的事写在日记,想要遗忘一样。擦掉了自己所写的就真的可以遗忘,就可以解脱了吗?很难吧,所以才会痛苦。

不到一个小时戏剧,和之前所看的《销售员之死》和《暗恋。桃花源》比起还真的蛮短的。所以,还不至于到游神的地步。在戏剧结束后有互动时间[算是互动吗?还是Q & A session?],多了解了一点。觉得两位诗人很厉害,没有接触的两个人竟然可以有这种默契。羡慕,是有一点。

也许你会说着戏剧没有情节,当我却觉得有。虽然不是连惯性的。故事从假期的旅程开始,感受,并体验了希腊。她们回忆,她们失落,她们解脱。 我们自己的故事也不是没有连惯性嘛,就算是同一天,也可能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做着毫无关联的事。能说没有情节吗?在那一刻可能没有,但肯定是因为某些事情,才会有接下来的情节。只是我们没看到。

没看到,就算没有吗?

沈源源

Anonymous said...

忍了好久,一直很想尽快把这个作业完成好让我能有个“轻松”的假期,但是我一直没有勇气提笔,因为事实上,我不知道要怎么写。
其实因为并没想到这整个剧的剧情就是那首诗,还以为起码会有个故事好让我更明白,所以当我在绞尽脑汁想这个舞台剧的“故事”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舞台剧已经进行到一大半了,剩下的便更看不懂了。

虽然整个舞台剧我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其实我很欣赏那两位女演员。我觉得他们两做了蛮大的牺牲,值得我们观众敬佩。原本还不知道舞台剧会有这个安排,让演员们穿得那么少,还是或许因为我思想还没那么开放,所以当我第一眼看见她们俩在那一霎那间把最外的那件衣服“扒开”的时候,我还是被吓了一跳,心想“他们想干嘛?”。而且,在作意思俄动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袒露出任何害羞或不安的表情,因此让我更感到佩服。

我还记得其中有一段是那位叫Noorlinah Mohamed的演员躺在地上作出一些诱人的动作,看似很“享受”的样子。虽然仍然不明白她想要说的东西,但我觉得他的表演很自然,确实很有勇气,很大胆。我喜欢这一段,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它竟能让我顿时忘了“该怎么写这个剧评”的烦恼,只专心地看着这“享受”的一段,想想她想要说的话,猜猜她下个动作是什么。我也喜欢其中那段,两人激动地对话,让我再看的当儿,似乎也感受到了他们激动的感受。说到抛弃孩子之类的时候,灯光顿时放红,让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了。

最后的那段问答时间,其实我觉得蛮有意义的。它让我了解到一个演出,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神来准备、来完成。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吧?”他们到了希腊,做足了很多功课,让他们的舞台剧那么的“文学感”,也让我初次体验到原来舞台剧可以是这样的。

(可是若你现在再次问我这个舞台剧再说什么,想表现什么思想的话……我……真的不知道。T_T )

林颖娴
S10047863B

leiz said...

Y Grec 是一部很艺术性的戏剧。

改编自同名诗集y grec出自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 由 Natalie Hennedige 指导,Noorlinah Mohamed 与 Karen Tan 演出的Y Grec是我第一次到现场看的戏剧。

戏开始时的“it’s holiday”就交待了,这是讲述一个旅途。
我听不懂那些诗文的对白,故事又像是零散的片断,被一阵阵的电话声截成一段一段。可是,整体来说这部剧的结构也不是零碎不完整的。我认为它以情绪的变动,让剧的情节变得完整。

我想导演早就会预料到大家会看得一头雾水,因此我认为在演员、灯光、音乐等设计就更重要了。我是这样想的,当看一部不知道讲什么的剧时,真的会很想睡觉。为了要抓住观众的注意,除了故事以外的元素就更重要了。

白色的背景配上灯光的效果反映出了不同的气氛。戏一开始两人走出来的时候,气氛是欢快的,后来慢慢地,气氛起伏不定。记得有一段是突然两个人在舞台中跑来跑去,还有那位长头发的女人突然目露凶光,嘴里说着像是骂人的话,整个舞台被红色的灯笼罩着,让人毛骨悚然。到了后面搬家具的那段,整个情绪变得柔和。

我一直很留意这演员的表情。特别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我故意去观察另外那位演员的表情。我是在想,当一个人在演出时,另一个不是会觉得不知道做什么好吗?假如是我,我一定会很不知所措。可是,她们是专业的演员,当然跟我不一样。然而从她们的表情,我可以看到她们的情感的变化。两个不同的脸,表情时而相似,时而不同。所以令人疑惑,她们究竟是否在同一个地方,看同样的东西。她们的肢体动作让我觉得:“啊!果然是演员啊!”

而至于后来为什么要脱衣服呢?我想得很简单,我觉得是想要带出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此外,她们戴眼镜的举动,我想这也是带出地点变化的一部分。或者这也是反映她们心灵情绪上的变动。

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经过一轮的情绪的起伏变化后,Noorlinah Mohamed抬起头,一束光射在她的脸上,然后流露出感性的表情。搬家具那一段,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回家了?还是在旅途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其实,我觉得语言真的很重要。它是传达信息的管道,这样抽象的戏剧,加上语言“不通”,真的不能融入戏内。这使我有被孤立的感觉,所以不断地从观众的眼神、反应中寻找线索,因此我看戏看到很累。

雷韵
S10045803F

Anonymous said...

在黑箱进行的一出戏剧,《是恶作剧还是犯罪!Trick or Threat》。

它不像其他的戏剧,只是单单地表演给观众。它需要的,是观众的回应、参与。当观众看到剧情发展到任何阶段,脑中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时就可以举手要求让自己取代某角色的位置,然后随意更改认为不妥的台词、动作、甚至剧情发展的方向。它就是个论坛剧场,把原有想讨论的话题借由这样的戏剧方式,知道一些观众的观点和想法。这,就是《Trick or Threat》吸引人的地方。


它的舞台非常简单,并没有很彩色、很华丽。左右两旁立着“窗”的道具,在中央 就是那表演的空间。

灯光没有太大的变化,唯有暗灯、亮灯、闪灯等几种表演方式。简单,但不失灯光应有的效果。或许,再添加一些色彩灯光,观众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角色的情绪。

音效,少之又少。除了一些电话铃声和其他的配音之外,简直是没有播放任何的音乐(啊!确实是有那只可爱的舞蹈~~)。若能增加多些音效,或许可以让《Trick or Threat》变得比较有趣、精彩。

也可能,这些的减除是为了要让观众专注于讨论和思考问题及内容,而不是华丽的包装、呈现。

最后是演员;他们各个有着洪亮、清晰、动听的嗓子,听他们说话的确简单易懂,也是种享受。演戏技巧达到该有的标准,但对我而言,情绪方面似乎做得不够深入;像是愤怒、无奈、忐忑不安,内容的要点也没有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像是一堆散乱的拼图。更令人懊恼的,便是剧情里的印度女子竟是由一名马来演员饰演。是故意?是人手不够?还是要试探观众呢。


《Trick or Threat》的内容及主题是有关新加坡种族歧视及恐怖分子行动的问题。

第一场景是在一名马来男子和华人女子的办公室。两人获知莫地区有炸弹后,有了不一样的反应。女子接讯后紧张兮兮,不能放松,甚至特地向公司老板要求放一天假,说要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才能放心。被批准假期后,她便不顾马来同事的死活,自己先走了。马来同事则若无其事地叫她放轻松,根本不把‘有炸弹’当一回事,因为他不相信。会如此设定角色,是刻意的吗?

是否想体现社会大多的华族都贪生怕死、很怕输,而马来人是什么都不管、不怕、也不在意。这些毕竟好像也都成了当今各种族的特色。


第二个场景是两人在地铁车厢里的对话。男子问了被视为是敏感话题的问题;薪水是多少。女子很尴尬,便以强颜欢笑的方式回避了。

从几何时,这成了社会避讳的问题呢?是否是因多了许多的尔虞我诈和商场上的竞争?人人平等的定义又是什么。

后来女子便接到了华人老板的来电,然后开始和他以男子听不懂的华语沟通。男子便在一旁生闷气,认为女子是刻意不让他知道对话内容,也一直觉得自己不能升职是因为老板的种族歧视。在我印象中,演出时并没有让观众听到老板的对白。或许是因为老板先以华语和女子说话,若女子用英语回复,那不会很奇怪吗?但也可能,马来男子的猜测是对的。


第三个场景是在地铁出入口。一位马来男子,因为身穿回教徒的白帽、白色长袍,手上也碰巧提着一个很大的黑色包包,所以就被怀疑为恐怖分子,因而惨遭扣留及无数人的白眼。

就凭他人的衣装来断定他是好是坏是很不正确的,只因那位马来男子穿的像奥萨马,社会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视为恐怖组织的一分子,认为他就是放置炸弹的人。对男子来说,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为何大多新加坡人会分不清不同教会的人,常常会把回教与伊斯兰教等混为一谈。是教育上的失误?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呢?


最后是两个星期后的场景,被疑是恐怖分子的马来男子和那两位同事已在地铁车厢内。一名华人男子和正在吃薯条的印度女友走了进来,他们也为了种族问题而争执。男友不喜欢吃印度咖喱饭,妈妈也不能接受他的异族女友。印度女子则认为男友的妈妈歧视她,也气 男友为何没有替她辩护。

其实这论点是挺有发展和探讨空间的,但可能演员把角色诠释得太搞笑,似乎把观众的焦点带离了演出的目的和内容。

这时地铁突然刹车停电,华人男子也收到简讯,说明地铁里有炸弹。渐渐地,大家开始畏惧那名有着回教衣着的马来男子,也怀疑炸弹就在他的黑色大包里,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争执。随后更出动地铁女官员出面解决,但她也一样怀疑那名男子,甚至叫他举手蹲下。这场戏,就结束了。

为什么和他同种族的马来男子没有挺身帮他辩护和解释清楚?是怕会遭到同等的待遇?还是连他自己也怀疑他了。若同种族间都无法信任彼此的话,想必在异族间会更难得到信任及谅解吧。

也因语言障碍,被疑的男子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找人翻译也行不通。是否也从中翻出新的论点;


新加坡的语言教育?

christina*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christina* said...

在看y grec之前就有到这部戏剧的网站看了看。网站上的两位女演员把自己的全身都涂上了金色而且发型也十分特别。我还蛮期待这个演出的,它给我一种很另类的感觉。有人告诉我这将会是一部艺术性很重的演出,我没有看过这类的戏剧所以特别好奇。

以前都是到室内体育场去看演出,从来没有去过剧场。说真的,在新加坡住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听说有art house 这么一个地方。觉得那个地方别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也很华丽,不同颜色的灯光投射在整个art house,好美。
原本以为剧场应该会像室内体育场一样大,没想到原来里头还蛮小的。剧场的整个设计也很特别,是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的。舞台在中间,观众席分别就设在舞台的左右两旁。我觉得这样能够更拉近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被那些在一旁的白色的摆设品给吸引住了,刚开始还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还以为只是“摆美”而已。

戏的开始,两位女演员从后台走了出来。她们是以走猫步的方式出场的,而且还身穿时髦的黑色紧身衣。我还有点失望的,还以为她们会像网站那样的以一身金色出场。她们在舞台上上下徘徊,晃来晃去。我开始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她们在做什么。后来其中一位演员开始讲对白,才从对白中知道这是与旅行有关的。

过后,两位演员又开始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在舞台上跑来跑去,搞得我头昏眼花的。那时我真的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不过后来就好了些,灯光和音乐开始有了变化,两位演员也互相以诗歌的方式来呈现这整个故事。她们的英文真的很好,表达能力也很强。虽然她们表述得很清晰,我还是听不懂她们在念什么。不过那时我没去顾虑那么多,因为真的很喜欢听她们之间的对话。

从荧幕上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画面,是我十分享受的。真的仿佛有一种在旅行的感觉。画面似乎能够把我带到不同的地方去。过后,荧幕上有出现她们刚刚所念出的那些诗的对白,我觉得这样很好,我瞬间有些明白她们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了。不过,不好的地方就是那些座在太靠近荧幕的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些画面也播放得太快了,看得眼珠好像快要掉出来啊!

我还蛮喜欢诗的其中一段的,虽然已经不记得内容是什么。或许以后有空,我会去翻翻书来看吧。

希腊对我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这部戏的剧情就围绕在希腊,配上音响,真的还蛮刺激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两位演员在山洞里的那一刻,noorlinah 竟然摇身一变,变得好像女巫似的,好像要把karen 吃掉的样子。让人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搬家具的那一幕。这个点子真的很新鲜,我想从来都没有导演用过吧?两位演员开始争吵起来,说是为了孩子。不知道她们在那一幕是否是一个演女的,一个演男的呢?noorlinah的感情戏 演得很好,虽然脱口骂人时很凶很可怕。Karen也很完美的配合了她的情绪,她拿起家具,搬着搬着,noorlinah的情绪也开始安抚下来。

很佩服两位演员。她们真的很勇敢,整部戏都穿的好少。如果是我,要在这么多人面前把衣服脱到身下内衣层,我肯定做不到。对了,我好欣赏karen!她很可爱,也很有趣。

想想,我还蛮享受看y grec的。我应该会用意犹未竟来形容它吧。

晓恬
TO2

WAI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WAI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WAI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WAI said...

郑重声明

以下均为个人的客观(subjective)批评。本人并无反对诸位的见解或阐扬个的人观点之意。若有意见不同之处请勿对本人大呼小叫。


评《第一次亲密接触》

12月26日晚上在光华剧院观看了由新加坡艺联剧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根据蔡智恒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独角戏的方式呈现,由导演杨仲文改编,周崇庆主演。

《第》故事主要描写主人公痞子蔡与网友轻舞飞扬短暂却又美丽的爱情故事。生性腼腆害羞的大学生痞子蔡渴望爱情,对爱情保有认真、保守的态度,可却又往往情场失利,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才能表现出热情自信,能言善道的另一面。相形之下,他的室友阿泰对人生持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放浪态度,在不断的追求异性的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并经常“劝导”痞子放弃追求真实的爱情,尽情享乐。痞子从不敢奢望真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直到他在网上邂逅了代号为“轻舞飞扬”的女孩,两颗真诚的心灵一起展开了爱的旅程。当痞子爱的越深,就更感觉到这段恋情终究会消逝。直到有一天,轻舞飞扬离痞子而去时,才告诉痞子自己身罹重病。造化弄人,当痞子试图抓住与轻舞飞扬最后一刻的爱情时,她已离开人世。

《第》属于校园爱情故事,原版小说中有三个角色,即痞子蔡,阿泰与轻舞飞扬。导演用独角戏的方式呈现这个剧本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提高了剧本的艺术张力,可以有效地分解并突出主人公痞子蔡在真实与虚拟的空间内的反差,以及从他勇敢的突破羞怯的障碍去体验爱情到最后面对爱人的离别而怅然若失的心路历程。这样的艺术处理,对于演员的创造力、想象力、角色的驾驭与背台词的能力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剧本将原著里的许多场景换成本地人所熟悉的地点,制造了一种观众能够认同的恋旧情怀,是不错的修改。
主角周崇庆是第二次演出这个剧本(首演在2002年),要掌握剧本难度颇高的台词已明显难不倒他。演出开始时,他从剧场入口慢慢步入台上,呼吁观众把手机设定为静态,并向在场的艺人朋友们打招呼后,渐渐进入痞子的角色。在进入故事内容之前,天幕上还放映了不少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图片,由演员娓娓道来,带领观众穿越时光隧道到达1997年。演员在这段过渡的戏份中对节奏与气氛的掌控恰到好处,颇为喧闹的观众开始进入了状态。由于是独角戏的关系,演员在扮演痞子的同时也偶尔需要模仿阿泰的言行并声言他的爱情观作一个对比,来表现痞子在思考爱情诗所进行的心理活动。演员在穿梭于两个角色之间时似乎有点调适不过来,造成演回痞子时观众会不经意地看见阿泰残留的影子,两者之间应保持鲜明的特征开始变得模糊。演员在与轻舞飞扬三次约会的部分则发挥得非常好,他在与“透明”的轻舞飞扬约会时的心情描写非常有说服力,让观众看见台上两个人的戏,两个人的浪漫。美中不足的是,接近戏的尾声,从痞子发现轻舞飞扬的红斑到他获知轻舞飞扬的逝世的噩耗时,演员的表现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是因为当晚时最后一场的关系),剧终跪地痛哭的状态也不够持久就放弃了,无法将痞子的情绪由不祥的预感开始蔓延的惆怅扩张到可以令人悲痛欲绝的爆发点,颇有“不够感人”之嫌。

在观看此剧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破坏了故事真实感的技术问题与一些细节的处理问题。例如:

• 放映“ICQ聊天”PPT时出现技术问题,让观众看到了控制台的电脑桌面。

• 在“香水雨”一幕时,剧组为了营造效果,在观众席后方用电风扇大量喷洒香水。香水用得太多导致剧场里空气呛鼻,使有些观众感到不适。

• 既然将故事背景定在1997年,痞子使用的应是当时较为普及的桌上电脑而不是膝上电脑。

• 剧中曾出现过合起来的膝上电脑中传来ICQ铃声的情形,这很不合常理。

• 既然将故事背景定在1997年,投影机所放的“麦当劳招牌”的影像中就不应该有“MacCafe”的字样,因为MacCafe在当时还没在本地出现。

综上所述,此剧并非乏善可陈,只是演员的表现与幕后的制作上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剧本的原意,使得这场戏在整体上失色不少,甚为遗憾。

黄伟锋10041399F
T02

YoNg ShEnG said...

Y Grec
许永森
Year 1 L2T02
S10046997J

Y Grec 是由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连同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在The Arts House 的Playden上演的。呈现的主题来自于与该剧痛成的诗集。整部剧从头到尾都只有两个人在那别致和新奇的舞台活动,再加上白色的小道具,荧幕上的录像,吸引人潮的服装和灯光等等。
一开始进场时,四面都以“黑箱”的概念体现出来。舞台则以白色为主。观众席则设在舞台的两方,令我感到非常的好奇。因为观众席的位置,我也分辨出哪里是台前,哪里是台后。
戏剧开始时,两位亮丽的女演员便从两个格子出来。服装是以现代化为标准。当演员走出来时,给我的概念似乎好像是蔡依林“特务J”的使者一样。配上了音乐的旋律,演员们走起的猫步开始也令我怀疑是服装晚宴。从开始的自拍,一知道接下来的动作,似乎体现出一种常规的生活。在戏剧的前半段,老是到了某个阶段就听见电话的响声,而演员们演到了某个层次就开始怕在舞台上装睡了。故事情节发生于希腊,演员们似乎或在山洞中,或许患有忧郁症,也许有着自己的梦想,也或许想和士兵一样战斗。到了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仿佛听到台词中出现“把一个七岁大的孩子送走”以及“和你说的责任一样”(Giving 7 Year Old Child Away; Same Duty told to you)。事实上,我的确不明白整部戏的意思。对我而言,它既是一个成功的戏剧,也是一个不成功的戏剧。它的成功在于能够让大众反思与分析。而他失败的部分是因为有些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这部戏是一窍不通。
演员们在这部戏当中花了不少功夫,的的确确把戏演得非常入神,逼真,出神入化。或许是因为不明白戏剧的关系,也或许是没有看那本诗集,所以仍然对这部剧感到非常陌生。因此,搞不清楚故事中演员之间的关系。
整个舞台的景观都很壮观,但是观众席的位置似乎有点不恰当。因为在某些部分的戏,因为演员的灵活性转动,在观众席的某些位置是看不清楚的。不过制作单位非常用心,特别在戏剧结束后与观众设立一个研讨会,这能使观众更深一层了解戏剧的含义。
在研讨会上,制作单位表示,该剧是在述说着两个声音,以及一个抒情的情景(Emotional Landscape)。当中,实说了关于两个人经历的旅程,而不是在谈希腊。真正来自于希腊的,其实是道具与舞台设计的“白色主题”。

sihan said...

这是我第一次到剧院看戏剧,所以难免有些小兴奋。刚进去时,有点意外,因为我还以为它会跟一般剧场一样大小,可它只有一个课室的大小。它的设计很特别,让人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舞台在中央,观众席在两旁,像个伸展台似的,而白色的舞台和道具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时便想起老师有说过,剧场的设计与布置会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定。我觉得让观众面对面,一方面能使观众能跟专心看,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别人的一些反应。能跟专心是因为你一做其它的事,对面的人都看得到,所以我连眼神也不敢乱飘。

刚开始时,我有一种被吓到的感觉,因为它没有什么故事性可言,而且节奏、动作太快,演员的对话也是接得好快,根本跟不上。最后,我放弃去理解她们嘴里所说的话,因为对我而言它们只是句子。所以我选择沉浸在她们所营造的气氛中,享受她们的动作、声音、柔和的灯光、偶尔播放的音乐、享受整个整体感,顿时我感觉舒服多了!这时我发觉,原来看着她们的动作和听着她们说话的语气更能明白她们所要表达的心情变化。观众的心情也自然地跟着演员的情绪起伏而变化,感觉好妙。之前我太专注于字句的表面了,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要我以一个个情节来分析,我还真的做不到,所以我还是以整个整体来评价它好了。演员慢慢把服装脱到剩下内衣层,似乎回到了最原始,最单纯,没有任何面具与伪装,就像一颗心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其实拿下面具,何尝不是像和脱到剩内衣层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我觉得看y grec 好像在拼拼图一样,得慢慢把一些些的片断拼凑在一起才能隐约地看到一些画面。之后,荧幕上陆续地播放一些画面以及她们的对白,我认为她们那么做非常好,因为有些人比较visual 而有些比较audio ;所以同样的话说了一次,又在荧幕播发一次,观众能更清楚地明白她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印象很深刻的是,起初,她们显得非常不安,以大的动作来表达,像是躺在地上辗转难眠,情绪激动但慢慢好像被对方和周围的音乐、灯光影响,情绪渐渐地被安抚了。

很坦白的说,我和大多人一样,没有真正看懂它的意思,但我并没有后悔看了 y grec。因为虽然看不太懂但奇怪的是,它留下的震撼力好大。如果你问我记得大部分情节吗?我的答案是不记得,但我却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心情起伏。这是y grec 最成功的地方。

我是抱着一个期待的心情去观看 y grec 的,后来才发觉它的主题旅行也是一样。当时的她们,也不是抱这一个期待的心踏出每一步吗?主题是旅行,而我们踏进剧场的那一刻何尝不是去了一趟旅行;一个情感的旅行,一个由演员所领导的情感旅游。

在人生的旅途中何尝不是与y grec 一样。有着许多的不安,害怕、怀疑;有着失去又从新寻找到方向的时候、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慢慢了解自己的时候、卸下防卫的外壳,依赖着他人的时候。它的过程比结果来的珍贵……

leiz said...

想写些东西..

记得当时在写y grec 的观后感是脑袋不是很清醒,所以想写一些东西。

怎么说呢? 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类的戏剧,而且又听不懂,所以当时我一时间不能接受这部戏。不能接受这样似有若无的剧情。可能是平时都是看电视剧和电影,就算是戏剧也是看一些比较大众化的,除了课堂上看的戏剧外,唯一看的是香港的《新不了情》。都是有一定的剧情发展和感情思路的。不是y grec 那么抽象的戏。

上个星期我们去到阿亮的办公室做了一次戏剧呈现。
有些事情果然是亲身经历后做比较好,不理解,就很容易误解。
因为经过这次的经验发现做戏剧不容易。我突然想起那是我看y grec 后回家写剧评时就很想翻脸的心情,觉得他们根本就是故意弄一些我们不懂的艺术,看到我神志不清。(讨厌……)。所以本来想写一些很不好的东西,但是后来时间冲淡了那种讨厌的感觉,所以就没有写,我也是从来不会乱骂人的。

我觉得在写上面那篇东东的时候,我把所有注意力都focus 在很表面的故事情节,虽然有讲到一些灯光啊,音乐很重要可是没有说这些如何和演员的配合,也就是剧场的合作部分,想说说这一点。因为我想起来,有一段两位演员不断地随着音乐躺在地上做不同的动作。(不知道如何表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得这一幕,其实,我觉得那一幕音乐和演员很难配合,因为那音乐没有一定的规律,时进时退,而且渐渐变快,还有结合灯光带出那种效果。想想我在上星期呈现时,只是切换那一首歌曲,关灯开灯就很麻烦,简单的一个场景都不能很好的配合了。

其实看不明白好像不是很重要,因为本身剧本就是诗集,而且这个也只是一个实验课题,所以能接触这类的戏剧,我就当开开眼界,不要再为看不懂生气了。




其实不知道要不要post 这篇东西leh~ 写得怪怪的,又要给大家看到,真是的。不过不写以后就没得写了。

雷韵

*观慈* said...

我看……我是最后一个写下观后感的人了。拖了那么久,实在愧疚。
故意也好、无意也好,我是特意隔了那么久才上来的。看了同学们所写下的观后感后,我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大家下了很多心思。唯独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竟敢欠债累累。哈哈~
跟自己下了一张战帖,想考验一下自己对于一部戏的记忆及感觉到底能维持多久。所以……现在就来验收一下。
两个月前,看了一部名为Y Grec 的戏剧。如今印象仍然深刻。这是我观看的第一部艺术性很强的戏剧。对从未去过剧场看戏的我而言,能到ART HOUSE 里的黑箱剧场欣赏这出剧,我满怀期待。果然,这一次看戏的经验没有令我失望而归。置身于历史意义丰富及殖民地色彩强烈的ART HOUSE 里,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艺术熏陶。我,很满足。
Y Grec 翻自同名书本,说的是两个女人在旅游时所写下的诗词。在这里我可也大方地说,这出剧里,演员嘴里朗诵的诗句,屏幕上所显示的诗句,我没听懂半句。但听不听得懂、了不了解已经不是我看这出剧的重点了。
我感受到的是演员们脸上的表情、肢体语言的展现、情绪的解脱、语气的抒发、灯光的营造、音效的冲击、道具的细腻。而这些感受都是我在乎的。
具体的感觉以及观后感,我说不出。说不出不是因为我忘了,而是因为感觉太清楚,清楚到我不知该如何形容。两个月了,那份情感上的体会,记忆犹新。
至今,我相信Y Grec 还在上演着。在我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演着。它,不必观众。因为,从它那里我看见了,不用特意去看的戏。
旅行。诗词。女人。艺术。不协调中的协调。

观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