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4, 2007

T01: 看戏,写戏

T01 的同学,

看了戏,该是写戏的时侯了!

阿亮

23 comments:

desmond said...

我知道这很irrelevant,不过还是要讲!哈哈。。

看了‘The sword has 2 edges’ by Li LienFung, 觉得很有趣。它是一本关于貂蝉破坏吕布和董卓之间关系的戏剧。因为作者采出之一部分,再以生动的语言,故事构造来演出,很不错。

我们看到的貂蝉,非常聪明,被宰相派去挑拨离间,来‘造福人群’。但最后,貂蝉却也爱上了董卓。特别是最后一幕,当董卓去‘接任皇位’时,被吕布杀了。但却演出来,只以幕后的鼓声和一阵安静来代表一切已结束了。有趣的安排。

剧名为‘two edges' 的剑,本是来说貂蝉接下这任务后,再爱上的董卓-一方面是要杀董卓,另一方面自己因为结下情种,也被伤到了。但我却认为,貂蝉本身就是这把剑。她不但间接杀了董卓,还让他们父子的关系变质。

故事或许是要指出当代女性的机灵,美貌,所以把貂蝉刻画为典型的美女。整体来说,是部不错的作品。

林铭恩
T01

Jane said...

在12月8日看了由Natalie Hennedige导的,Noorlinah Mohamed 和Karen Tan 表演的“Y Grec”。我看得很辛苦,一方面我的英文真的烂到不行,另一方面墙上的画面让我的不能集中看那两个女人在做什么。 开演的时候,两个演员并没有清楚说明角色。他们似乎认识,又不像是认识的。他们的对白不像对话。然后又有画面出现在墙上。要搞清楚状况、演员的角色、他们的台词和兼顾墙上的画面,真的看到很辛苦!

不过,因为没有很多的道具,该剧用了强烈的灯光,如:红色,和影响等,衬托出了这部剧的应有的效果。唯一的道具,就是摆在台另一端的设计。设计中装了很多小型的白色家具,让人觉得很奇怪。在视觉,听觉上,我真的是大饱眼/耳福。舞台的用法也是我没有看过的。很别出心裁!

即使看不懂整部剧的细节到底在说什么,我还是懂大概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到了最后,不清楚他们是已回都家了还是还在希腊。

一直到与演员和导演对话的时候,才略微懂一点故事的内容。也是在回家的车程上(坐了很久的巴士!!!),回想起演出与分享会上的细节才弄出一点逻辑。

冯译蔚 T01

PS:那个电话响的声音响了很多次,似乎和《暗恋。桃花源》里的那个神秘女子一样有着一个特别意思。有谁知道那个电话响的声音有什么意思?

Anonymous said...

对!该写戏了!哈哈。我要写的是,我看的 y-grec。


一个旅程;两个好友;三套服装。
五个演员;十个道具。
百张嘴巴;千种情感。
万分诚恳;十万分诚实。

一双眼睛;两颗心。
一位导演;两本剧本。
一间白色剧场;两双黑鞋。
一种感情;两种性格。
一场的成功;万种交情。

友情客串。


这是我感觉到的。哈哈。

杨馥碧
T01

desmond said...

影评- ‘y grec’

这部舞台剧是以两个不同的声音,来探索,追诉希腊。故事取至于两位作家,Eleanor Wong 和Madeleine Lee的书籍。她们俩也到了希腊,途中两人没有交换作品来看,之后再拼成一本书。有趣的是,故事的发展便以诗来诉说。

踏进剧场,就觉得它很特别。因为舞台在观众席的中间,而且空间不大,似乎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一开始,表演的两位演员便在台上‘走起猫步’,不停地换上不同的墨镜,走来走去。音响和灯光也配合得很好。只是,观众难免会在想-她们到底在演什么?而且,由于她们的台词只有一句句的诗,再加上故事不是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所以即使看完了,也不懂在表达什么。

演到一半,两位演突然脱了外套,只留下一间像corset 的衣服和外衣。当然除了觉得奇怪,也觉得,有必要吗?脱,和这故事有什么关联?

除此,也少不了投影机的‘参与’。在某些部分,我们‘看到’演员看到的。因为舞台没有用到很多道具,所以投影机清楚让我们知道故事的发展到哪里。

只是,因为少了字幕,演员又很快地念出一句句的诗,观众很难理解到底在说什么。此外,情节的发展很快,令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常出现的电话铃声,使我们在想,这有何意?但想不出,却还得跟上情节。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因为戏的目的除了娱乐,不就是传达信息吗?但因为台词不清楚,又没很强的故事结构,搞得我们一头雾水。

以看过的舞台剧来相比,‘ygrec’虽然没‘推销员之死’来得闷,但却较难理解。
总而言之,除非你有很深厚的语言基础,又读过原著,否则不该去看。

林铭恩,T01

AhJu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AhJun* said...

由于语文功底不是很好,加上集中力也不是很足,所以看Y Grec对我来说是件挺困难的事。但回家后,消化,研究,思考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些头绪,并写下了观后感。

这出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并不是那一连串诗歌的文字,而是通过演员的一举一动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

两位作者将出游时的心情寄托在诗歌的文字当中,再由一位导演把他们的诗歌搬上台面,由表演的方式来抒发诗歌的含义;并巧妙地利用两个不同的声音来表达两种不同的想法。

随着演员有时夸张,有时收敛的说话,动作和表情;加上舞台的灯光和音响效果,以及特别设计的希腊风味家具,观众也仿佛跟着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
此外,为了配合演出也播放了影片,图案,和诗歌的文字,让我们不用亲自到希腊,也能感染到希腊游玩的气氛。

喜欢演员任意挥洒那毫无隐藏的自然情感,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而Y Grec就把我们现代人无法做到的事呈现在舞台上。
也就是这种完全直接的抒发和释放,才能真正把一个人最初的感受想法表露无遗。

总之,Y Grec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满足了我的听觉和视觉感官。

最后,为这部戏送上两个字: “难忘”。

陈奕君 T01

shihui(: said...

黄诗慧 CHS T01

当我听说Y Grec 是一部关于诗(poem)的戏时,我已有了心理准备。诗都是以少数的字来表达所有的情绪。Y Grec 的演员,Karen,也是那么认为。就因为诗的表达方式是如此,所以身为个观众的我们就得更深一层,更进一步去了解、吸收。

看了12月8日由Natalie Hennedige导,Noorlinah Mohamed及 KarenTan所演的YGrec。

起初,看得一头雾水。只注意了整场戏的布置,演员及服装,音乐,道具…这场戏的场面与其他的不一样。

怎么说呢?观众席被分为了两半,而舞台就在观众席的中间。大概是为了让不同的观众看到不同的画面吧,诗篇的内容理解也是因人而异。我认为把观众席分成两半也算是这场戏画龙点睛的一部分。为了突现2种不同的声音,身份,观众席也是分为2组。特别,有趣。

两个演员的卖力演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毫无保留的表演,尽管服装并不是她们所愿意穿的。当然,服装方面Cake Production 也下了一番苦功。虽然她们的服装只有3套,而且还是混合搭配成的。不知这样,她们的上衣竟然是从牛车水买的胸衣。导演使用胸衣为服装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胸衣看起来十分有希腊的感觉,而且非常贴切主题。

当然,音乐效果是一定要的!十分佩服Phillip的创作。他的音乐对整个剧场来说非常贴切,因为他的音乐使现场的气氛起伏很大,让观众清楚当场的情况,并且融入其中。除了视觉效果,还有听觉享受,简直物超所值!

不只这样,就连演员们使用的道具也别有一番心思!她们所使用的道具都是迷你型的。非常另类!

戏剧的内容则是叙述两个朋友一起到希腊的旅程。因为无法及时听到/看到那篇诗,所以无法完全明白,但是这个戏让我有所感悟。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矛盾。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但简简单单来欣赏一部戏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fannlinmm said...

颜慧琳 CHS T01

12月14号看了《是恶作剧还是犯罪!》。

这一部戏剧的特点就在于和观众有很多互动,从还没进场(查那些携带黑色包包的人)到演出进行的时候(让观众暂停表演,奋勇上台更正他认为人物做错的地方)。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最好用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也是让观众有机会变身为演员,演员有机会变身为观众。

《是》虽然是针对一个新加坡非常注意的课题,但编剧很巧妙地在严肃的话题中加入幽默元素,使观众能够轻松地看戏。

《是》找了不同种族的演员来诠释新加坡社会所微微暴露的一种种族歧视,也利用了炸弹意事来反映新加坡人的典型个性—怕死,但一方面也显示了新加坡人的“BE ALERT, BE VIGILANT”的优点。

看完这部戏剧,我认为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立场也不可能冷静处理。可是,也许我会用一个婉转的方式和那个被视为“恐怖分子”的人沟通,降低他对我们的防范。因为直截了当地指他是可疑人物反而会使他提高警惕,让他处处堤防我们,让他就范的成功率反而会降低。

最后,那个“黑包包”舞太精彩了!撒花~!

desmond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smond said...

又看了一本剧本,是TONY KUSHNER 改编的‘ THE ILLUSION' 。

故事说的,是一位父亲,到了一个潮湿的山洞里,寻找巫师的帮助,来找儿子的下落。(儿子下时候被父亲赶出家门。)巫师就施法,那故事就随着这几个‘visions’ 发展。有趣的是,有三个不同的‘visions’。

儿子也在每一个‘visions' 有着不一样的名字,女友也不同。同时,都有情敌,以及造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丫环。

到了最后一幕,儿子被‘杀死’了。父亲看了伤心欲绝,决定去找儿子的坟墓。怎知,巫师竟说,儿子之所以有不同的身份,是因为他是个演员!这令父亲非常意外!当然读者也是。巫师的奴隶,虽然舌头被巫师‘夺走’,但却在剧终前,自己‘装回’了!

这剧本很新鲜,因为自己第一次看到有魔术的‘参与’ 的剧本。幕后人员必须采用烟雾,灯光的效果,来达到‘幻境’的效果。而虽然是简单的故事,但却提起了一个重点:什么是爱?不同角色的儿子,与不同女子的爱情,及父子的爱,是什么?

书写:爱情是虚幻的,连一个毫不起眼的石头都更‘真实’,但爱情,竟是每个人渴望的。没有爱,你活得了吗?

所以,也应该去读这本书哦!哈哈。。

铭恩,T01

mengqi said...

经过了一段戏剧化的小插曲,昨天终于看到了另一部舞台剧。由周崇庆主演、改编自蔡智恒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老实说,《第》的剧情并不十分突出。我没看过《第》的小说版、不清楚剧情,但故事的结局我看到一半便开始猜测,而且猜对了。网上邂逅,见面,爱情萌芽,女孩生病死去,阴阳相隔。这样的剧情(尤其是韩剧)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

我喜欢的是这个故事独特的呈现手法。明明是两个人的故事,我们由始至终却只见到一个人。这是伤感的,但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甜蜜回忆的“痞子蔡”并没有表现得伤感。他是“游戏人间”的、活泼快乐的。幸福仿佛从“轻舞飞扬”写第一封电邮时开始弥漫。

也许是因为DJ出身,崇庆善于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物的情绪。这正好为《第》添了色彩。毕竟,独角的戏动作会相对少,而且还是在叙述回忆。喜怒哀乐主要是通过声音的转变在表达。
在看戏时,我曾在想,为什么要用旁述而不让女主角直接出现在台上呢?看到后来我才明白那番旁述是别具深意的。故事的背景是“痞子蔡”在回忆十年前的往事。十年后,人已化蝶,又怎么可能和她重温甜蜜时光呢?旁述代表了回忆的遥不可及,伤感的色彩其实贯穿了整个故事,但我们都被欢声笑语给骗了。

这是一个以笑声和甜蜜居多的悲剧。悲剧的色彩在两处特别突出。第一处是回忆到了两人下“香水雨”那一段。在独角戏里演出两人嬉闹的片断很考功夫。这一段,演员演得并不完美,但也算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他成功让人感受到陷在回忆里时,无法自拔的痛苦。第二处是故事的尾声,“痞子蔡”哽咽地念着“轻舞飞扬”的遗书,“轻舞飞扬”的声音却同时在(“痞子蔡”的)耳边回荡。两把声音就像两颗相爱的心一样交叠在一起了,可人却要阴阳相隔。 最后一幕,演员跪倒在台上,既是伤心痛哭也是默哀,看起来也有点像谢幕的动作。

想不通的是,“痞子蔡”怎么知道“轻舞飞扬”在台北的那家医院?两人连彼此的真名都不知道,怎么找啊?

林梦琪 T01

supersarahhh said...

观后感:y grec

在12月8日看了由Natalie Hennedige指导,Noorlinah Mohamed 和Karen Tan演出的“y grec”.

看完整部舞台剧之后,感觉好茫然。虽然剧中使用的道具,画面都非常有创意和漂亮但是还是被剧情迷惑了。

当中的poetry非常的美和具有画面感,听演员们读那些优美的诗句仿佛沉浸于Greece 的神话中。诗里引用的词汇非常强烈而具有画面感。它能牵动着情绪,把你带入那神奇的古希腊世界。

不过看完正部演出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道具,special effects 和那优美的诗句而已。对于故事情节的掌握还是感到茫然失措。

在和导演/演员的对话中,我才开始对剧情有一点点的理解,大概明白故事在说什么。

不过剧里引用了蛮深奥的英语,poetry 本来就不容易看懂,如果语文基础不好会看得非常吃力。

不过如果你有信心你的英文好到顶呱呱,能够理解与欣赏这部舞台剧,那就欢迎你前去观赏吧。

杨依宁

yufan_t01 said...

我和同学在12月14日到电力站观看了《是恶作剧还是犯罪!》。

这场戏很短,大概45分钟左右。但是,它是一场互动性的戏,观众可以选择取代戏中任何一个角色来设法解决角色之间出现的摩擦与问题。所以,8点开场的戏到了10点还是无法演完。戏虽短,但是它却突现出许多人们都不可注视,甚至选择逃避的社会问题。戏中就提出了两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种族与防范恐怖分子的问题。

观看以后,我得到了脑震荡!有太多的社会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看似说得通却又难施行的解决方案。坦白说,这部戏我看得非常辛苦。还没来得及思考一个问题,其它的就接踵而来,真的是有点吃不消!或许它也反映了真正的社会,生活中永远没有解决的完的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互动性的戏,所以感触良多。刚开始,有些问题有很明显的解决方法。例如:问题出现在一个印度女子责骂一位带着songkok的马来男士为何一直盯着她看。大部分的观众绞尽脑汁,都一致认为问题出现在这位马来男士。可是,一名观众取代了马来男士的角色,指出和提醒印度女子在地铁上吃东西是犯法的。答案就这么简单,明明白白的摆在观众的眼前!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无法看到呢?人是不是有时候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忽略了其实很多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还是我们都一致犯了个大错,就是stereotyping。就因为马来男士带了songkok和留了长胡子就非得是可疑人物?他就非得犯下滔天大罪?那时,我才发现自己已变得非常主观,完全不是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不是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s 来看事情而是on the basis of stereotyping(race)。戏里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触发许多令人思考与回味的问题。

另个状况:地铁受到故障停止时,印度女子的华人男友接到朋友的一通电话。可是,或许接收不好,华人男友只听到“炸弹”和“地铁”这两个字就挂断了。于是,华人男友就断定地铁里设有了炸弹。

当时,戏暂停给观众参与。没有人上台。我也不敢(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看互动的戏)。但是,我觉得,如果华人男友当时把实话说出来,说自己没听完朋友的电话所以没什么好惊吓,或许可以安抚并且减低地铁乘客的恐慌与不安。不过,就如我上面说的啦,很多解决方案在theory上行得通,actual situation就不清楚了。包括当时说话的语气,乘客的反应等等都得顾虑到。(我有点像在纸上谈兵lei。)

终结:种族与恐怖分子的问题真的有一个解决方案吗?我们可以触碰这些问题,可是真的可以敞开心胸,诚心面对?
真心希望有一天,这场戏能在户外演出。到时,答案才会揭晓。

吴玉凡
T01 =)

ai ming said...

我和大家一样,第一个反应就是 “HUH?他们在做什么?!”

12 月9日,我观看了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 的 Y Grec。我从来没有看过文学性的演出,所以起初我非常好奇他们会怎么呈现这一个文学作品。

当我一踏进剧场时,我感到非常惊讶!舞台就在观众席的中间。那时我猜想,可能他们要与观众有更多互动吧!

戏非常准时地在8点整开始。首先,两位演员Noorlinah Mohamed 和 Karen Tan同时出场。灯光和音乐都配合得非常好。我深深地被她们的动作和音乐吸引住了。过后,音乐停了。她们就开始念一大段的台词,真让我刮目相看。有时,他们也把诗和录像投射在墙上,让观众在听演员背诵那些诗的同时,更了解故事的内容。 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不错。虽然有时我会不知道要看演员还是录像,可是这些录像或诗能帮助我更好的想像故事的情节。

这部戏是讲述两位作者到希腊旅行的心得。她们俩对那里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这部戏同时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想法。我觉得Noorlinah 和Karen的演技非常棒!各自都投入在诗的当中,把作者的感触一一的表达出来。

我也注意到她们的服装和道具分别以黑白为主,颜色非常鲜明、简单。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新的体验,蛮有趣的!


李爱茗 T01 (:

yufan_t01 said...

paiseh....查知《是恶作剧还是犯罪!》曾经在户外搭篷演出过,并且反应良好。(请忘记我之前entry里的结尾)。

不过我想说的是戏里提出的种族与恐怖分子的问题真的很难解决。连拥有不同种族文化的新加坡,表面上很和谐,也都必须谨慎处理这些问题,无法在紧张时期应许这部戏在户外演出。(有点可惜,在户外可能更有互动)可见,我们或许还没到那种真的很“和乐融融”的境界。

玉凡
t01^^

junlong said...

于12月8日,我有幸能与同窗们在Play Den观赏了由Natalie Hennedige所主导的Y Grec。这出戏实属诗剧,诗是由Madeleine Lee 和Eleanor Wong“出差”到希腊,旅途中他们各别依照自己的灵感而写的诗,最后再将这些诗句组合成的一本诗书。这出戏仅由两位演员以精湛的演技以及两名演员的那两把咬舌嚼字清晰、充满七情六欲的宏亮声音把诗歌的美连说带演展现在舞台上,令我拍案叫绝。(虽然我并不了解他们在说些什么东东,但我就是被他们的精湛演艺以及戏的安排如绝佳音效、道具等等给震撼了。)

关于演员的交谈究竟是什么内容,我就不想多言了。如果你自认英语诗歌是你的兴趣,而且有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那我非常鼓励你一定要观看这一部戏剧。那些自认英语水平不怎么好的人呢,就别像我这样自讨苦吃了,看完了戏还要琢磨如何写观后感或剧评。现在且撇开诗的内容不谈,接下来就说说这部戏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由于时日已久的关系而且本人的记忆力又非常有限,所以如果有遗漏的地方,敬请见谅。=P)

当观众们陆陆续续入席后,戏剧也就准时拉开序幕。戏的开端是由两名演员一言不发地在台上走猫步,她们身穿“性感”的连身裙,走了数回猫步,换了数副太阳眼镜。我想她们应该是在演旅行时购物、玩乐的一段插曲为序幕吧?

接下来她们就把连衣裙给脱掉!我内心震撼不已,真是名副其实的不知所措,但却碍于对面的观众而必须保持“仪态”,不得太失礼于人。当时我正在想:“这出戏是否有年龄限制?她们又是为何脱掉连衣裙,仅留内衣裤呢?”,偏偏真不巧我又是坐在最前的一排座席,难免流露出一丝错愕的表情,所幸当时灯光阴暗。-.-“ 难道作者是特意要这么做的吗?她们希望观众的思想、感受、感官能够毫无遮掩,坦荡荡、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她们想要观众感受到她们在希腊旅游的感受,所以才特地这么安排的。

两名演员相互交谈之后,狂奔整个舞台。我真不知该为洁白无瑕的舞台遭鞋印的蹂躏践踏感到惋惜;还是应该为两名身受寒冷袭击的演员感到同情。她们奔驰,停歇;停歇,奔驰。为人生旅途画上了数个回忆点,将白色的记忆涂染上了颜色,就像那洁白无瑕的舞台布满了鞋印一般。她们交谈,停顿;停顿,交谈。交谈也就是思想交流,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也许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所以就会有机会踏出自我的框界。

整出戏的流程中,演员不断地在地板上“写字和打字”,电话铃声也此起彼落,方息又起。这仿佛象征着人生中无数次的刻骨铭心(写字、打字),无数次的黄粱梦醒(电话铃声)。沉浸在梦“想”中固然是好,因为人要拥有梦想才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但是如果梦想是那么的不切实际,梦想要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那电话铃声又何尝不像那每日清晨扰人清梦惹人厌恶却又必须要有的“闹钟铃声”呢?闹钟任劳任怨,但仍然适时提醒主人梦“醒”时刻,回到现实世界继续生活。

演员时哭时笑,兴奋时放声笑,悲伤时纵声痛哭。这让我联想到现实中的人们和她们的不同之处,也许演员身穿“一层衣裳”是真有其因的。现实与舞台上的故事简直是两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两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戏。常言道:“人生如戏”,人时时刻刻都在演戏,即使进入梦乡的那一刻仍然不忘演戏,到底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才能毫无隔膜,坦诚相对呢?实际上就连夫妻之间都难以做到坦诚相对,更何况是常人之间。

演员歌颂古代遗迹的伟大,她们在虚幻之旅中庆幸自己曾登上某处(建筑或高山?)地方,为此而深感骄傲。骤然间,她们发生了激烈争执,从情绪激昂至痛哭流涕,然后再由痛哭流涕转变为无奈悲哀。(我曾经声明在下并不怎么了解她们说了些什么,所以只能够把所看见所闻自作联想,如果有错误还请多多包涵。)起争执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其中一位演员不知何故勾起了回忆而感到悲愤欲绝,她曾经把孩子给遗忘在某处,任其自生自灭。

至今她生活在罪恶感之中,要怪就怪她当时不该抛弃孩子。如今孩子生死未卜,再怎么责怪自己也于事无补。这件事对所有人无异是个极具震撼力的提醒,提醒大家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尤其是那些未婚先孕或意外受孕的夫妇们。除此之外,我们对其它事情亦应该具有责任感,不能做个不守信用、人面兽心的败类。所以她只能与另一位演员小心翼翼地将白色迷你家具摆放在舞台上,借此抚慰心灵上的创伤。最后她们相视微笑,戏也就宣告结束了,戏似乎结束得有点莫名其妙,可能这也就是作者要观众们领悟的另一个道理吗?哈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因为我相信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差异,所以这件事我就保留自己的看法,请你们自己去探个究竟吧!


黄俊龙
S10046046F
T01

shihui said...

观看《是恶作剧还是犯罪!》。

这出戏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很精彩,让我们以各种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在戏里面呈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公司里常见的办公室政治到对于莫个种族的偏见等等。大家都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可是追根究底这些问题都围绕着语言和文化。

语言重要吗?

这是当然的因为语言是文字、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彼此都影响着对方。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我们的 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将伴随着我们长大,甚至一辈子。比如我们自小可能被父母“洗脑”说印度人身上有奇怪的异味等等。这些观念都是因为我们所置身的文化“教育”我们的。

在其中一幕,饰演印度籍的Shanti在地铁车厢因为对面看似可疑的马来传统服饰男子看着她时而发怒。后来有观众指出是因为Shanti在地铁车厢里吃着薯条。可是问题在于若不是Shanti所身处的环境让她对穿着马来传统服饰的男子有偏见,她就不会有这种错误的观念而导致不必要的争吵。

因此,一个人所身处的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思维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文化奠定了我们的语言方式。

陈诗慧

Hui Si said...

第一次亲密接触

可能是因为我曾经读过《第一次亲密接触》,所以对这部戏的期待不是很大。而且当我知道是周崇庆的独角戏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很闷?我的顾虑似乎是多余的,一开场周崇庆便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表演。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周崇庆,这下我应该不会感到闷了吧!而且他们把故事背景搬到新加坡,这让我感到亲切。

应该是我已经知道故事的情节了,当周崇庆以搞笑的方式来说台词时我几乎笑不出来甚至还打哈欠。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烂漫的人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梦幻爱情故事”,网上恋爱对我来说是不实际的东西。最后痞子蔡到台北探望轻舞飞扬痛哭流涕的那场戏并没有感动我,反而我觉得Titanic的剪接片断更感人。可能这就是独角戏的遗憾吧,我无法感受到轻舞飞扬的痛苦因而无法被感动。

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香水雨”那场戏,顿时全场香味扑鼻让人感觉自己就是主角之一。我认为周崇庆的独角戏演的非常好完全没有冷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换景时他们有播放音乐,但是我觉得在换景时应该快一点(可能是因为该剧的道具都是大物件,他们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换景),这是因为我觉得太久太无聊了。众所周知林佩芬拥有一个甜美的嗓子,可是因为我已经看过她的长相所以当我在想象轻舞飞扬的样子时林佩芬美丽的脸孔一直出现,这使得我无法天马行空地想象轻舞飞扬的样子。

看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我并没有喜欢上这部戏,应该是“梦幻爱情故事”并不是我的那杯茶吧。

Hui Si said...

黄慧思
CHS T01

Wang Ye said...

Lord of the Flies 剧评
演出日期:181207
观Lord of the Flies后得到的人生启示
记得老师说过,有些戏还没开演其实戏就已经开始了。亲身经历了一场。那一天,一进场便被一阵的烟雾包围,在看到了被麻布覆盖的座位,自己便从场外的文明脱身后置身于一世外意境 - Lord of the Flies的背景里。仔细一看,三百六十度舞台的周围除了分成四区观众席外还有两处布满植物、一处是延伸着仿悬崖的台阶,最后一处则纯粹是演员入场的入口。如此一来,舞台的空间变得更大了,是我未曾看过或想过的。舞台的中心是一处以麻布覆盖后再将沙倒上,增添了一种演员们都被遗弃的感觉,差不多所有在荒岛上进行的故事都得跟沙滩有关。早习以为常,又或者是Improvisation的一种?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这一些不但合乎逻辑也合情合理,因为一直以来,生命的维持与水脱不了关系,更何况戏里的角色们也希望能有某途经荒岛的船只拯救他们。就这样,在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观众开始入戏,我也开始入戏了。好比一篇小说的开场如何引读者入胜一般。
观了Lord of the Flies后,我又发现了新的一点,戏剧还真的有能够引发观众思考的能力,因为看了之后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很多问题。我相信其他观众也会与我一样,开始自问后再开始自答在得出一个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洗涤。我脑海里浮现的问题。没有人在看的时候我们是否就忘了所有的文明,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礼仪所有的束缚?是不是如果没有了法制没有了束缚,人其实都是野兽?Beasts?到底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那如果人的本性都是邪恶的,那我们岂不都是虚伪的人吗?因为我们都压抑着自己的邪恶穿上了一个不反映真正自我的面具在面对着他人吗?就如他们带着面具在面对我们,那人生岂不成了一场化妆舞会?
后来我发现,自己会这么想,有这么多问题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故事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主题实在是多而广,密而繁。引起我的注意的其中一个主题便是政治。故事里的角色如何联手排挤Piggy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Ralph与Jack之间如何争权夺利更清楚地反映了政治。
首先,排挤Piggy是由Jack带头的。而后来,其它的演员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联手共同排挤他。我就亲眼看过这件事发生很多次,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况,不同人的身上发生。我唾弃这种做法,一个岛上就只有几个人那几个人也不能够和睦,那说不定那些都不是人因为他们不懂得尊敬他人。跟流氓没什么两样,因为没事就搞黑吃黑。  
Ralph与Jack之间如何争权夺利则引导我向另一个思考方向去。因为后来的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平衡,为达到和谐的平衡。如果Jack代表的是武,Ralph代表的就是文。我认为故事的发展之所以会达到混乱不堪的局面到后来甚至弄出人命是因为Ralph太软弱了而Jack则太粗暴凶残了。不过这仿佛把我带到了人类步入文明的关键时刻。如果Ralph有了Jack的一点勇猛或Jack有了一点Ralph的“修养”就会有一个能够更有效地领导那帮困在荒岛上的孩子们了。不过我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实际吗?最后结论是如果真的没办法,如那帮孩子一般被拯救的几率少之又少的话,我会选择先武力再文明。因为唯有武力能够确保不会饿死不会被欺负。可是绝对不会象Jack一样横行霸道,我会维持道义。回到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状态,因为适者生存。
剧末的结局也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海军军官质疑孩子们所说的那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对我而言略嫌老土,因为这样的结局我在别处曾见。不过,令我特别留意的是那军官解释他是如何知道岛上有人的情节。是因为他看到岛上冒着滚滚浓烟,而那浓烟是 Jack想把Ralph从森林里熏出来并杀死他的手段。一个杀人的手段竟成了拯救他们的关键简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为的是要宣导反战的讯息。
我也想特别提及演员Robin Goh的专业那一天的他脚上是包裹着的,因为他因演出而受了伤。剧中的他,饰演的是Jack,猎人们的头目,活动量大。受了伤的他虽然一拐一拐地,却仍然坚持演出的精神实在令我敬佩,觉得他的这类举动值得赞扬。因为我被他的努力和认真感染到了。在此向他致敬。

王岳明
CHS T01

kyeciin said...

-若发现可疑人物或可疑物件,请通知我们的执勤人员,或播电999-

可疑人物=
胡子较多、穿着像奥萨马就是可疑人物?!
可疑物件=
黑色包包里面有炸弹的机率比白色包包来得更大?!

看了由戏剧盒带来的《随恶作剧还是犯罪》,真的会让观众的脑袋“运动过度”!这剧中的主题是关于种族和恐怖主义,当中也不免看出一些“非常新加坡人式”的心态反应。在诙谐幽默的当儿,其实所要传达讯息是很多的。

这舞台剧总共有5人参与演出,由三大种族组成,那就是Shanti-印族、David和Mrs Lim-华族、Faizal和Najib-巫族。当中David和Shanti是情侣(异族恋),Faizal和Mrs Lim是工作伙伴。

先来举例当中的一些种族课题吧!
1。当Mrs Lim在地铁里和他的顾客使用华语交谈时,Faizal酸她说:“那顾客会接受你的计划书而不接受我的一定是因为你也是华人!”
2。Mrs Lim在电话上劝儿子不要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原因是因为“不要啦!足球队很多马来人的!”
3。Shanti向David抱怨说男方的母亲每次会在她离开房间后喷空气清香剂,暗示她身上有怪味。
在新加坡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类似的问题确实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毕竟就算同样种族都能结怨,更何况是文化修养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不同种族呢?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么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已经教导我们要容忍包容,以至于我们能那么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父母亲更应该让小孩子接触其他种族的朋友,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融入整个大社会。至少在新加坡所遇到的种族间问题并不大,但是却也奴能掉以轻心,每个人还是得负起自己的责任维持现在这样种族间的友好关系。

至于国人对于恐怖袭击的不同反应例子如下:
1。紧张兮兮播电给丈夫、给儿子、给妈妈,告诉他们乖乖呆在家里就好,不要乱跑。
2。继续照常工作,不当一回事。
3。标准新加坡人的反应---〉dun worry!! the goverment know what to do!!
究竟该说他们的恐怖主义意识开不够深?还是要称赞新加坡政府的成功?-成功让国人年对于他们能够那么放心?看了这一个部分,其实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应国人的心态反应,但我依然相信贪生怕死的人还是占大部分的。恐怖袭击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在讨论、探讨的一向课题。要完全阻止,并不容易,但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防范、提高警惕还有理智吧!

再来最后就是当种族和恐怖主义课题和唯一体时,基本上标准就有以下这些了:
1。马来人
2。脸上毛发较发达、胡子很多的人
3。穿这传统服装-全身百加上Songkok
恐怖主义者的标准应该就是这些了!另称“奥萨马标准形象”。在剧中,这名马来男子也因为在大家恐慌的当儿默默一个人坐在地铁里的一个角落,显得异常镇定。其他五人更指责他就是那个放置炸弹的嫌犯。这是自然反应,如果我在场,也肯定会下类似的定论。不仅如此,在地铁里5人也面对着语言上的问题。当两名马来人在进行交谈,其他三人听不懂,在那么紧急又着急的情况下,更大的摩擦便产生了!最后事情也没被解决,其余的人便按了紧急电铃,交由负责人员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这舞台剧采取了一种很创新手法,就是观众能和演员进行互动,随你改任何一个你想改的桥段。当天的反应真的是令我感到很惊讶!很多观众都毛遂自荐地向前去参与演出。当然这环节对我来说也是很紧张的。因为不知是否有任何突发状况会发生,结果不出我所料真的就发生了!有个年轻的华族女子就把华人及马来人作了比较,当然说的是华人的好话。就在这时候坐在后面的一排马来观众就开始反击了!说道:“你说的这段话是认真的吗?!真不敢相信你会这么说!”幸好之后一切都得以解决而没造成任何一方的不悦。之后陆陆续续也有很多观众的参与,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来仔细分析,也让我在看戏的当儿能让大脑灵活些。

总结来说,这出舞台剧是好看的。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更多的是反映了人性!恐怖主义大家都在担心着,但是也千万不能忘了种族间的一些问题,毕竟它也是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

是恶作剧还是犯罪?只能说,是人类的心理产生了恶作剧,当着所谓的恶作剧没加以处置或好好分析说不定就会酿成犯罪了!

-凯沁-TO1

desmond said...

刚好那天在图书馆看到了 y grec 的原著,所以接了回家。

原来书里也只有一篇篇的poem!还蛮难读懂的。。因为用的语言不是一般我们在用的,而是只有字典才会找得到的字。而且风格有层次,可能是因为两个作者的关系。

翻到最后一面才发现,其中一名作者,Madeleine Lee,是在金融业工作的!除了在业界有不错的成绩,也在文字方面的造诣很高!另一名作者,Eleanor Wong,有时也会写剧本。

我认为,两位作者很有天分,可以成功地以不同的方式来记载他们的旅游经历。Y grec 就像是一本日记簿,记载两位作者去希腊的经历。而平常我们都会看到的,不是一则则的故事,就是很多图片,极少有类似用诗来表达的。

而故事性也不会很强。反而是意境很美。可能因为我们不太能理解在写什么,所以就靠想象来‘构造’这故事。只知道他们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不同的景物。而一些古神的名字频频出现,那是什么意思呢?只能靠自己去想象了。

觉得新加坡的‘文艺人才’不少,作品也相当不错。就论戏剧方面,郭宝坤的作品就蛮出色的。虽然还没读过,但从别人口中知道,该作者的作品有反映到新加坡人的心声。

总之,不论是以哪种语言来创作,只要可以提高阅读风气,都应该是好的作品。而好的作品,就应该被欣赏。

希望以后会有更多本地的创作登上舞台,呈现在我们眼前。

林铭恩,T01

Melody said...

Y Grec,由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制作的舞台剧,是我看过最为懊恼,但却是富有艺术细胞的戏剧。

初次踏入舞台时,看到舞台绚丽的设计让我对这出戏充满了期待感。很特别的是,舞台是夹在两个观众席的中央,让观众可以面对面,很清楚地看到别人的表情。

我尤其特别喜欢它那巧妙运用舞台空间的方式。不管是开场的那一段,还是接近结尾利用旁边的方块格当道具用时,都是出乎我意料的。因为我时而会望着那些方块格,一直在想着它们到底起着什么作用。我原本猜想可能纯粹是装饰品吧。没想到后来竟被派上用场了。

深奥的语言运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凭良心讲,我一点都不明白整部剧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除了两位演员到Greece旅程的部分。感觉上像是她们俩在寻找一样东西。

照片,录像,音乐等。这些都是令我所留下较深刻印象的。听到他们特地远赴Greece来拍摄录像照片时,我不禁有一些感动。她们算是付出了不少。

我被演员们柔美的体姿与动作深深吸引了。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自然,多么有美感。看着看着会让人会随之跟着他们一起融入诗歌的情感。这可能就是艺术上的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法好好去捉摸,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看完了整部戏,我仍无法明白它真正的定义到底在哪里。演员们之间的一种关系。故事情节。我只从演员们的表情中看到了心情的起伏。一下是平静的,另一下又是愤怒的。

对这部戏虽然充满了许多的问号。但有一点很肯定的是,对于欣赏艺术上的美时,每个人都持有不同的见解。而他们没有对与错。或许导演是刻意把戏剧拍得紧促又难以理解。但Y Grec的特点就在这里。

陈俐颖
CHS T01